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一批8家“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基地”,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湖北长江中华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家单位入选。荆州现有中华鲟子一代1600多尾,占全国一半以上,这些珍贵的中华鲟种质资源使荆州成为全国第一批中华鲟种源保护与繁殖基地。
仲夏时节,荆州区八岭山镇后湖西岸微风徐来,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太湖试验场、荆州中华鲟保护基地就位于这里。走进繁育车间,一排排水池蔚为壮观,700多尾子一代中华鲟贴着池边来回游弋。太湖试验场1999年由“中华鲟之父”、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一手建立。当时,野生中华鲟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刚取得重大突破,亟需建设新的试验和保护基地。危起伟带着团队溯江考察,最终选择了更具水源优势的荆州。
2020年,太湖试验场中华鲟大型巡游水池和实验楼建成,成为国内单体最大的鱼类养殖实验系统。
荆州市本级中华鲟保护工作也在加快步伐。2021年成立中华鲟保护中心,挂牌农业农村部中华鲟保护基地,正式入列“国家队”。这几年,荆州累计投入近2亿元,建设中华鲟保种池、繁育车间等基础设施。今年还将投资8000万元新建后备亲鱼保种池、标准化救护和繁育车间、科普科研基地等设施。
6月18日,“保护水生生物、建设美丽中国”2024年荆州市中华鲟人工放流活动在荆州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广场举行,6万多尾中华鲟子二代跃入长江怀抱,开启回归长江自然水域生活的新历程。此次放流活动,是荆州近三年来第8次开展中华鲟人工放流活动。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继续加大中华鲟人工保种力度和增殖放流规模,力争3至5年内达到年增殖放流500万尾,加快补充恢复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实施“陆—海—陆”接力保种,努力重建野外自然种群,实现中华鲟系统性保护恢复。